“亲爱的杨勇、苏振华,你们好。冒昧打扰,我是孔宪权,当年的十二团团长,不知你们是否还能记得我。现在祖国终于安定,虽然我左腿残疾但还是希望能为民做些贡献,希望组织能帮助我分配些工作,万分感谢。”
看完信后激动不已,这板正的字迹确实是当年的孔宪权,党又怎么会忘了这样的忠贞战士?但这位沙场英雄是如何身负伤残,又是如何流落民间?当中的故事还要细细道来….
1911年,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寒的农户家中出现了一声啼哭,全家上下立马沸腾起来,终于盼来麟儿,这个孩子也立马背负上了全家人的期望。
取名字自然也不能马虎,因为孔父很喜欢三国演义,期盼儿子像孙权一样有勇有谋,所以给儿子也起名“孙权”。
父母为了家人都能吃饱饭拼命干活费尽心力,希望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小小的孔宪权脑袋里想的却是读书。
父母也很懂得他的期盼,但是为了家里的一口饭食已经耗尽父母的心血,还要赚出学费,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读书只能成为孔宪权童年的一个梦,无法实现,但他却未曾怪罪父母,并立志凭借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片天,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过了几年孔宪权渐渐长大,见到了因为战乱和贫穷而流离失所的底层人民,让他心中无比难过,于是渐渐涌起了保家卫国的想法,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让老乡们都能过上安静平和的日子。
父母一直很支持孔宪权的梦想,也希望儿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孔宪权就这么顺利地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开始了新兵生涯。
18师的武器精良,战火猛烈,让党的战士们打得万分艰难,整个部队只能不断改变战术来寻求胜利的突破点。
孔宪权却觉得作战不要命就行,拼了的话一定能赢,于是出现了许多莽撞的行为,导致自己处于九死一生的处境。
好在大部队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及时调整部队部署,终于在敌军的猛烈攻势中寻找到了对方的罩门,一举攻破敌军,活捉了师长张辉瓒,顺利拿下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但是经此一战,孔宪权也明白了,战场不能只莽撞不要命,否则会拖累队友;要学习战术和知识,才能拿到胜利。
身份的转变让他格外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也暗暗给自己发了个誓,要拿下每一场仗的胜利,要为人民打出一片天下,保家卫国,绝不后退。
经过了之前的作战经验,孔宪权不会再轻易莽撞,选择跟着命令的同时悄悄学习一些战术,以便运用在之后的战争中。
不料这次战役,抓住了我们装备不足又兵力不足的双短板,一举攻破了我们的防线,火力过猛根本无法反击。
这次围剿失利让我们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部队实力,毛主席与下了作战决策,决定将大部队向西迁移,与其他部队会合,做出战略撤退。
怎么会让我们顺利撤退,从而完成大部队的集合,只会乘胜追击,趁现在兵力薄弱,正是拿下我们的大好时机。
红军在此次战役中处于劣势,贵州军阀王家烈也不愿意染指这场战役造成损失,于是准备对阳奉阴违,将红军主力军一路送出贵州后,随便对付一下上面即可。
毛主席看出王家烈的这份逃避心理,于是准备利用这点并且同时利用贵州的地形特征,拿到这场战争的主动权。
红军自由地在山中穿梭前进,结合运动战和闪电战两者的优势将一路追踪的耗得没了气力,最后在敌军筋疲力竭时以少对多,发起了最后的猛攻。
但是大战开始前还需要贵州娄山关的真实情报,才能知己知彼,准备最全面的作战方案,大大提升胜率。
孔宪权最后顺利摸进了敌军的军队中俘获了几名小兵,借助拷问最后获得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带回了部队,令毛主席等红军领袖对他的有勇有谋欣赏不已,军事情报也为最后决战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帮助。
敌人也未曾料想红军部队经历长征,兵力衰竭,好不容易出境后竟愿意再回来,没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只能直接对敌。
军虽然武器精良,兵力丰富,但是也奈何红军已经掌握最重要的部署和地形情报,几回合便打得他们溃不成军。
孔宪权奉命率领自己的团前往娄山关前线,虽说他没有文化,但是跟在毛主席身边这么久,也学到了不少治兵打仗的本事,他心想一军中心便是指挥部首脑,只要拿下指挥部,其他士兵自然四散逃亡,红军就无所谓人数差异和武器差异了。
终于士兵们都埋伏在战壕里了,孔宪权满怀信心,刚准备下令行动,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敌军的支援部队此时已经赶到,直奔指挥部附近,孔宪权的部队已被夹击在战壕内动弹不得。
孔宪权利用战壕和路边被砍倒的大树作为掩体,对毫无掩体的敌军展开猛烈的火力攻击,很快敌军便死伤不少。
眼看自己可能要陷入劣势,且看不清党到底有多少人,所以只能拿出更好的机枪,向党发起第二次进攻。
没过多久,孔宪权和部队大型武器的打完了,敌军却还是来势汹汹,这时也无法再回头,于是他边带领战士们拿出刺刀与敌军赤膊相斗,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后退。
可是他仍未放弃,拿出了自己防身的小继续战斗,最终伤势实在过重,失血过多,逐渐视线模糊,直到昏厥前的最后一刻他才终于看见了二营部队前来营救,彻底失去了意识。
军医连忙来检查一下他的伤势,才发现已经如此严重,左胯中了六枪,胯骨都已经被击碎,再不手术取出可能危及生命。
但是教堂条件实在简陋,别说手术室,连剂都没有,孔宪权只轻轻哼了一声,表达自己并不怕疼,只管让大夫动手,自己可以坚持。
大夫见到如此坚韧的孔宪权也钦佩不已,但还是怕他过疼,选择用了鸦片泡水简单进行了,便开始取出碎骨和,实在太过精细又没有仪器,后半夜才终于完成手术。
其他战友被吵得无法入眠,但是看到这样一位猛士又不忍心责怪,只得悄悄忍耐,但是心里对他又是心疼,又是钦佩。
可惜孔宪权的左胯实在伤得太重了,迟迟不见愈合,甚至还出现了脓肿感染的情况,部队才明白真的不能再让他奔波了,于是便为他求助了一个财主宋少前,让孔宪权可以在他家修养直到康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孔宪权的腿终于渐渐愈合,心中却一直不忘打听着党组织内部的事情,后来听说在西安事变后慢慢停息了对党的攻击。
但是今天的孔宪权已非昨日,虽然爱国心依旧赤诚,但是左胯因为被取出碎骨而两腿差了近10厘米,俨然成了一位跛脚战士,如何能打仗呢?
孔宪权想起了做生意,便弄了些麻布衣裤,用扁担挑起来,到村头镇中溜达着叫卖,希望能继续为百姓做些贡献,顺便挣点钱补贴用度。
闲时还利用了自己会泥瓦手艺这份第二技能,当起了泥瓦匠,帮村镇居民修修补补,修葺房屋,也不和百姓多要钱,让大家对这位负伤红军更是心存感激,一直叨念着红军好,党为民分忧,百姓知足。
孔宪权在这些热情的村民间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也选择在贵州扎下了根基,想着后半辈子踏踏实实为民多做些好事,让百姓安居乐业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孔宪权正为生计愁得不行,竟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苏振华和杨勇,心想这不是自己当年的老吗?
不料两位接到信惊喜不已,原以为孔宪权早已不在人世,不料竟然还健在,甚至还来请求工作,立刻安排了回信并为他恢复了党员的身份材料。
孔宪权在乡间多年的小商贩泥瓦匠经验,早已积累了民心和口碑,群众见到这位新官上任丝毫没有反感,反而万分高兴与支持,孔宪权的工作也开展得顺利风光。
1952年,孔宪权被再度调任遵义会议纪念馆担任筹备委员会秘书一职,积极负责场馆的修缮和资料证据收集工作。
毛主席同样十分重视与欣赏他的功绩,甚至亲自提笔为纪念馆题了名字,表示主席对于场馆工作的称心和重视。
孔宪权得到这么多位的赞美,心中也是不敢骄傲,继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只为将党史和党的核心思想传递给人民,让红色党火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熊熊燃烧。
一位从年少时便立下保家卫国的宏愿,燃尽生命扑在党的事业之上的斗士却在78岁便走到了人生的终末。
谁言唯有付出生命,战死沙场的英雄才值得歌颂,这样一位战场不畏艰辛,负伤后不甘平凡,发挥余热造福中华的战士一样可敬可爱。
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享受前辈打下的江山红利的同时,也要将这种热爱祖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传承与发扬,让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生生不息。
QQ:
手机:abc0625999
微信:abc062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