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传统搓背术”是民俗“扬州三把刀”之沐浴文化中的一项绝技,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扬州民众历来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搓背则是与“水包皮”泡澡相伴而行的一个传统服务项目。
千百年来,扬州搓背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是其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的代表作,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扬州地域文化精神。
新中国建立初,扬州城区有老浴室20多家,每家都有专职的搓背工。这些老浴室分布在老街小巷内,每到晚间,浴室内传出一阵阵“噼噼啪啪”的敲背声,清晰而悦耳。
在传统搓背工中,朴席人占了很大份额。改革开放以后,朴席人率先恢复了搓背服务。初时,朴席搓背在朴席镇悄然兴起,继而向新集、新城、龙河、铜山、月塘以及邗江、江都、高邮等周边地区辐射。“搓背村”遂名声在外。
扬州市委办公室于1998年2月27日编印了一份《扬州快报》,专题刊登了一篇调研信息《仪征朴席镇浴池服务业的发展与启示》,称朴席镇“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批敢闯、敢冒险的农民率先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深圳、珠海等南方城市从事浴池服务业。经过几年闯荡,朴席这一传统的浴池服务业被精明挑剔的南方人所接受,并日渐兴旺,收入也随之迅速增多,有的年收入在10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十年来,他们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滚雪球式地推进,使该镇外出从事浴池服务业的人员很快跻进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有的还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寻求发展”。
在“擦背大军”中,仅1996年、1997年,外出从事浴池服务的人员净增2000多人,全镇从事浴池业者已占该镇总劳力的1/3,占全镇总人口的15%。浴池业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全镇50%的农民住上了楼房,仅从事浴池服务业的农户建房就达600多户,占全镇总建房的一半,全镇电线%以上农户换上了彩电,还有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浴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至1997年末,全镇存款储蓄余额高达1.5亿元,80%来自浴池服务业劳务收入。在“擦背大军”中,储蓄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农户比较普遍,还出现存款100万元以上的农户。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资金投向实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蓄了较强的后劲。另外,当初去外地从事搓背职业的人群中,也有一些当年的搓背工如今当上了沐浴业的老板,身家过亿。
看似不起眼的浴池服务业,竟给农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纷纷前来调研,并称之为独特的“朴席现象”。
扬州搓背,传承已逾千年。历代传承,多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为主。过去,人们既离不开搓背师的服务,但又瞧不起这个职业,在各类文献中几乎见不到关于搓背师名录。搓背师人数众多,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门派,各具不同的特点,但完整的某一个门派的谱系并未形成。老一辈搓背师带徒数量众多,有的可能达到数十人,在搓背师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但不一定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传承谱系。
解放前,三星浴室焦长龙是广为浴客称道的搓背师,与焦长龙齐名的擦背名师还有淮海浴室的夏庆龙,广陵浴室的刘云龙。他们曾被誉为扬州浴室业的“擦背三条龙”。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搓背师有扬州浴室的丁明亮,曲江浴室的胡德江,永宁泉浴室的王德其、刘茂根,教场浴室的尤长乐,万鑫浴室的尤传奎等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还有杨志贵、岑万福、岑万友、顾彩建、王向勤、丁富军、林有年等。
当代,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搓背师,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征。
何巨元搓背,轻缓舒柔,揉敲相融,面面俱到,节奏慢而不乱,手掌呈扇形,五指紧靠,翻跳拍打,连续不断,均匀用力,称之为“扇形叠式五指弹法”。而擦背用力,看似轻柔,却实藏暗劲,能有效改善气血。他自创“药物烫背疗法”,加入多种天然草药,不仅能排毒祛风寒,更能退热减凉,疏通经络,治疗肌肉扭伤,保健养生。
罗国平搓背,刚柔相济,起落轻、行径实,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重结合。他自创的新型养生敲背,舒经活血,能治肩周,缓解腰椎。加入醋和红酒,杀菌、去油、滋润皮肤。温水烫背,后背发红,全身冒汗,能解毒,去风寒,治感冒。
詹仁才搓背,继承古法,精益求精。他创新的“太极搓背术”风格独具,其“腕刚掌柔运太极,搓揉按搓出神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手上功夫讲究力度、角度、速度,拿捏得当。
刘祖安搓背,缓慢有力,轻灵柔和,刚柔相济,重而不痛,轻而去垢,使被擦者浑身轻松,神清气爽,周身愉悦,业内称之为“小太极”。刘祖安深谙中医经络学,搓背时着力疏通经络,并将敲背与烫背相结合,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搓背循中医之道,化生气血调经络,百脉疏通添富贵。扬州搓背分门类,“擦背”“烫背”和“敲背”。擦背舒柔到位,令客轻松如燕飞;烫背通络到位,与灸法异曲同工,去病强体生祥瑞;敲背到位,手随心转法灵活,机触于外巧生内。
2019年,扬州传统搓背术被列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搓背馆的创办是非遗保护中的一项创造。扬州搓背馆是扬州乃至全国唯一以正宗扬州搓背技艺为特色的非遗项目体验馆。它集传承、传播、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展现弘扬了扬州沐浴的文化内涵。
老城区的扬州搓背馆,场馆风格极富浓郁的江南特色,尽显扬城风韵。现已发展至三家,并向国内其他城市辐射。该馆以扬州传统搓背术、修脚术为主要服务特色,会集了一批扬州搓背术的技师,他们手法精湛、技艺高超;秉承传统,以传统扬州搓背“八轻八重八周到”的技术手法为精髓;开拓创新,揉合中医经络养生手法;引进国际先进SPA水疗设施,环境优雅,卫生清洁,创造性地开发出集“泡、洗、搓、养、护”为一体的“搓背养生水疗”,“一人一池”,并由专业技师提供专属的服务空间和模式。
扬州搓背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自主创造的养身保健方式,花钱少,见效快,“防病、治病、保健、休闲”是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曾为其作赋《题扬州传统搓背术》:昔有苏轼爱搓背,乐极而歌不思归。乾隆南巡喜搓背,千般感受凝御笔:“扬州擦背,天下一绝”。民间传承千百年,撒向人间尽芳菲。
“扬州传统搓背术”是民俗“扬州三把刀”之沐浴文化中的一项绝技,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扬州民众历来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搓背则是与“水包皮”泡澡相伴而行的一个传统服务项目。
千百年来,扬州搓背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是其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的代表作,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扬州地域文化精神。
新中国建立初,扬州城区有老浴室20多家,每家都有专职的搓背工。这些老浴室分布在老街小巷内,每到晚间,浴室内传出一阵阵“噼噼啪啪”的敲背声,清晰而悦耳。
在传统搓背工中,朴席人占了很大份额。改革开放以后,朴席人率先恢复了搓背服务。初时,朴席搓背在朴席镇悄然兴起,继而向新集、新城、龙河、铜山、月塘以及邗江、江都、高邮等周边地区辐射。“搓背村”遂名声在外。
扬州市委办公室于1998年2月27日编印了一份《扬州快报》,专题刊登了一篇调研信息《仪征朴席镇浴池服务业的发展与启示》,称朴席镇“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批敢闯、敢冒险的农民率先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深圳、珠海等南方城市从事浴池服务业。经过几年闯荡,朴席这一传统的浴池服务业被精明挑剔的南方人所接受,并日渐兴旺,收入也随之迅速增多,有的年收入在10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十年来,他们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滚雪球式地推进,使该镇外出从事浴池服务业的人员很快跻进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有的还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寻求发展”。
在“擦背大军”中,仅1996年、1997年,外出从事浴池服务的人员净增2000多人,全镇从事浴池业者已占该镇总劳力的1/3,占全镇总人口的15%。浴池业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全镇50%的农民住上了楼房,仅从事浴池服务业的农户建房就达600多户,占全镇总建房的一半,全镇电线%以上农户换上了彩电,还有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浴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至1997年末,全镇存款储蓄余额高达1.5亿元,80%来自浴池服务业劳务收入。在“擦背大军”中,储蓄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农户比较普遍,还出现存款100万元以上的农户。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资金投向实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蓄了较强的后劲。另外,当初去外地从事搓背职业的人群中,也有一些当年的搓背工如今当上了沐浴业的老板,身家过亿。
看似不起眼的浴池服务业,竟给农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纷纷前来调研,并称之为独特的“朴席现象”。
扬州搓背,传承已逾千年。历代传承,多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为主。过去,人们既离不开搓背师的服务,但又瞧不起这个职业,在各类文献中几乎见不到关于搓背师名录。搓背师人数众多,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门派,各具不同的特点,但完整的某一个门派的谱系并未形成。老一辈搓背师带徒数量众多,有的可能达到数十人,在搓背师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但不一定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传承谱系。
解放前,三星浴室焦长龙是广为浴客称道的搓背师,与焦长龙齐名的擦背名师还有淮海浴室的夏庆龙,广陵浴室的刘云龙。他们曾被誉为扬州浴室业的“擦背三条龙”。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搓背师有扬州浴室的丁明亮,曲江浴室的胡德江,永宁泉浴室的王德其、刘茂根,教场浴室的尤长乐,万鑫浴室的尤传奎等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还有杨志贵、岑万福、岑万友、顾彩建、王向勤、丁富军、林有年等。
当代,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搓背师,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征。
何巨元搓背,轻缓舒柔,揉敲相融,面面俱到,节奏慢而不乱,手掌呈扇形,五指紧靠,翻跳拍打,连续不断,均匀用力,称之为“扇形叠式五指弹法”。而擦背用力,看似轻柔,却实藏暗劲,能有效改善气血。他自创“药物烫背疗法”,加入多种天然草药,不仅能排毒祛风寒,更能退热减凉,疏通经络,治疗肌肉扭伤,保健养生。
罗国平搓背,刚柔相济,起落轻、行径实,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重结合。他自创的新型养生敲背,舒经活血,能治肩周,缓解腰椎。加入醋和红酒,杀菌、去油、滋润皮肤。温水烫背,后背发红,全身冒汗,能解毒,去风寒,治感冒。
詹仁才搓背,继承古法,精益求精。他创新的“太极搓背术”风格独具,其“腕刚掌柔运太极,搓揉按搓出神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手上功夫讲究力度、角度、速度,拿捏得当。
刘祖安搓背,缓慢有力,轻灵柔和,刚柔相济,重而不痛,轻而去垢,使被擦者浑身轻松,神清气爽,周身愉悦,业内称之为“小太极”。刘祖安深谙中医经络学,搓背时着力疏通经络,并将敲背与烫背相结合,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2019年,扬州传统搓背术被列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搓背馆的创办是非遗保护中的一项创造。扬州搓背馆是扬州乃至全国唯一以正宗扬州搓背技艺为特色的非遗项目体验馆。它集传承、传播、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展现弘扬了扬州沐浴的文化内涵。
老城区的扬州搓背馆,场馆风格极富浓郁的江南特色,尽显扬城风韵。现已发展至三家,并向国内其他城市辐射。该馆以扬州传统搓背术、修脚术为主要服务特色,聚集了一批扬州搓背术的技师,他们手法精湛、技艺高超;秉承传统,以传统扬州搓背“八轻八重八周到”的技术手法为精髓;开拓创新,糅合中医经络养生手法;引进国际先进SPA水疗设施,创造性地开发出集“泡、洗、搓、养、护”为一体的“搓背养生水疗”,“一人一池”,并由专业技师提供专属的服务空间和模式。
扬州搓背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自主创造的养生保健方式,花钱少,见效快,“防病、治病、保健、休闲”是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曾为其作赋《题扬州传统搓背术》:昔有苏轼爱搓背,乐极而歌不思归。乾隆南巡喜搓背,千般感受凝御笔:“扬州擦背,天下一绝”。民间传承千百年,撒向人间尽芳菲。
扬州搓背分门类,“擦背”“烫背”和“敲背”。擦背舒柔到位,令客轻松如燕飞;烫背通络到位,与灸法异曲同工,祛病强体生祥瑞;敲背到位,手随心转法灵活,机触于外巧生内。
QQ:
手机:abc0625999
微信:abc0625999